close

拔黑頭粉刺


日常生活中,臉上長的粉刺、痤瘡還是小疹子?總是容易混淆,區分不清。由於每一種原因不同,處理方法也會不同。正確認識皮膚問題,對症護理,才能少花冤枉錢,治療起來才會事半功倍!


一、白頭粉刺


少年、兒童皮膚以中性為主,由於皮膚細膩、毛孔小,油分不多,進入青春期以後開始發育,腎上腺分泌的雄激素增多,導致了皮脂腺分泌皮脂旺盛,如果清潔不好、不注意防曬,毛囊皮脂腺導管角化,或者被堵塞,皮脂就能排出,長期積聚在體內,就會形成硬的、尖頭的粉刺。



特點:


A、青春期為主;

B、多發生在T區,尤其是額頭和下巴;

C、沒有明顯的皮膚傷害史、損傷症狀;

D、通常不密集,個別可化膿發出;

E、女生經期前可能會加重。



處理方法及日常護理注意事項:


使用經典的去痘產品,通常都有較好效果(比如夫西地酸、朵嘉濃祛痘凝膠)。



1、注意清潔、適度去角質,防止感染惡化;


2、注意飲食,減少皮脂分泌(主要是高糖、高脂、高蛋白食物)。


3過度去角質會損傷皮膚屏障,可能會導致情況惡化。

4、用手擠卻不注意消毒,可能造成感染和真皮損傷。可在注意消毒的條件下針挑出,然後塗消炎祛痘產品;

5、注意防曬(紫外線會同時加重角質層異常增厚和炎症加重)。


6、因皮脂腺分泌增加而讓馬拉色菌、痤瘡丙酸桿菌等有良好的繁殖條件,很快會向著炎症性、感染性方向發展。所以在這個階段防止問題惡化非常重要。


二、美容性痤瘡


成年開始護膚之後,如果方法不當或護理過度,就會導致皮膚屏障受傷,從而變得敏感而容易起疹子。毛孔封閉,是機體的一種防禦反應,也是炎症的體現。


特點:


A、皮膚通常薄、通透,容易發紅,使用護膚品容易刺痛,耐受性差;


B、怎樣去角質都沒用,而且越護理越嚴重

C、有明顯過度護膚史或皮膚傷害史

D、好用彩妝、隔離霜、BB霜、卸妝油、化妝棉潔面和塗爽膚水、天天做面膜等

E、喜歡經常去美容院做「護理」


F、皮膚薄的部位易發生(如頰、顴)


處理方法:




這類皮膚必須停止過度護膚,簡化護膚程序,換用適用敏感肌膚修復類護膚品,有化膿的,要先抗菌消炎來抑制細菌,個別大的可以去醫院或專門美容機構挑除。注意防曬、防刺激。


三、脂肪粒




脂肪粒是一種長在皮膚上的白色小疙瘩,約針頭般大小,看起來像是一小個白芝麻,一般在臉上,特別是女性的眼周。


脂肪粒的起因是皮膚上有微小傷口,而在皮膚自行修復的過程中,生成了一個白色小囊腫。也有可能是由於皮脂被角質所覆蓋,不能正常排至表皮,從而堆積在皮膚內形成的白色顆粒。


引起這些問題的原因有哪些呢?




使用眼霜和化妝品太油膩只是長脂肪粒其中一個原因,其他原因如下:


1、經常在電腦前工作的人


2、不重視卸妝和洗面奶清潔皮膚的人


3、不喜歡喝開水的人新陳代謝慢油脂不能有效的排出


4、經常去餐館吃飯的人特別是吃在製作過程中產生大量油煙的燒烤、鐵板、火鍋等。


去除脂肪粒用朵嘉濃用龍頭竹面膜液和葡萄糖酸鋅塗抹,效果槓槓的!



四、日光疹


一般是由於紫外線過敏,可發生在任何年齡段


特點:


A、有明顯的季節性,夏季多發,冬季不發或少發;


B、發生在皮膚暴露部位,有清晰的邊界


C、有明顯的日光接觸史;

D、若不破損,不容易化膿。


日常護理:


A、加強防曬,尤其是硬防曬,因為防曬是根本

B、多飲用綠茶、吃胡蘿蔔、西紅柿、葡萄籽提取物等,提升對紫外線的耐受性,有助於減少發生的可能


五、過敏起疹


過敏起疹是一種變態反應,又稱過敏反應,屬於接觸性皮炎的一種。通常是過敏源被免疫系統識別,淋巴細胞參與而使過敏反應發生,出現包括起疹在內的紅、腫、癢、痛反應。


這種小疹子通常是密集的。如果是外用產品接觸的,則通常發生在接觸部位;若是因為食物、服用藥物導致,則通常是全身、對稱性的。


特點:


A、突發性。有的是接觸後很短時間內即出現(速髮型),有的會在過幾天後突然出現(遲髮型);


B、反覆性:重複接觸致敏物,就會反覆出現過敏反應;


C、溯源性:通常能夠根據近期所使用的、接觸的產品,排查出明顯的可疑致敏產品;


D、持續性:不象因為酸、酒精等單純刺激導致的丘疹能夠在較短時間內自動消失,過敏反應通常會持續較久時間,多有明顯的癢感。


處理方法:




A、排查致敏產品並停用;


B、冷水、礦泉水噴霧、洋甘菊純露等敷;

C、服用維生素C、B等,強化抗炎作用;


D、較嚴重的需要就醫,配合醫師用藥物治療。


誤區:




最常見的是把這種現象當成排毒,不但不停用可疑致敏化妝品,而且還堅持使用,導致過敏反應持續發生,最後變成難以恢復的敏感肌膚。


六、粟丘疹


栗丘疹稱白色痤瘡或粟丘疹白色苔蘚。起源於表皮或附屬器上皮的良性腫物或瀦留性囊腫。可發生於任何年齡、性別,也見於新生兒。外傷後引起的粟丘疹往往發生於擦傷、搔抓部位或面部炎症性發疹以後。常見於皮膚外葉啉症或大皰性表皮鬆解症的損害中,也可發生於帶狀皰疹之水皰後,有些患者有遺傳因素。


特點:


1.損害呈乳白色或黃色,針頭至米粒大的堅實丘疹,頂尖圓,上覆以極薄表皮。


2.繼發性損害多分布於原有皮損周圍,可持續數年,自然脫落,無疤痕形成。


3.個別損害可有鈣鹽沉積,硬如軟骨、損害增大時呈暗黃色。


4.多見於面部,尤其是眼瞼、頰及額部。成年人也可發生於生殖器,嬰兒通常限於眼瞼及顳部。




處理方法:




本病為良性病變,一般無自覺症狀,通常不需治療。


局部治療:以75%酒精消毒,用針挑破丘疹表面的皮膚,再挑出白色顆粒即可。






溫馨提示:想要了解更多的關於粉刺,痤瘡,疹子問題,可諮詢老師width="660" height="371" src="https://www.youtube.com/embed/m-9ctGuKs8A?feature=oembed" frameborder="0" allowfullscreen>


Category:營養物質- 維基百科,自由的百科全書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子瑜 的頭像
    子瑜

    鄒子瑜の小心機

    子瑜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